黔东南州持续开展科研人员减负行动,不断优化科技项目管理,积极探索推动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为科技创新减负赋能,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充分激活全社会创新创造原动力。
一、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科研人员拥有更多科研机会和时间。聚焦科研机构研究能力,青年科技人才引进等问题,在有限的专项经费条件下统筹配置科技资源,对科技项目体系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2025年在州级基础研究(自然科学)计划项目中增设了青年启航项目,为青年人才提供科研机会,培养科研后备力量。建好用好“黔东南州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州级科技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无纸化,可24小时在线申报科技项目,无地域时间限制,真正实现了零跑腿,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多时间投身于科研工作中。
二、探索推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印发了《州科技局 州财政局关于印发黔东南州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州科技局关于发布2025年黔东南州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明确在州级基础研究(自然科学)计划项目中选取4家单位探索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简化经费预算编制,科研人员在填报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时,无需编制经费明细,仅填报经费总额;取消经费调整审批,科研人员在后续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项目支出需求据实支出,无需向其单位申请调整资金用途及金额;简化经费使用审批,实行项目负责人签字报销制。通过充分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减少审批流程和精简环节,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心无旁骛的投身于科研事业中。
三、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贯彻落实《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措施》,深入科研机构调研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工作。针对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从众多科研单位中选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作为改革试点,指导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逐步推行并总结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动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