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情】
※州科技局以城乡“党建共建”精准发力助推脱贫攻坚
※黔东南州四举措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州科技局四举措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助力“千企改造”工程
※致力地理标志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州科技局以城乡“党建共建”精准发力助推脱贫攻坚
为深入落实抓党建促脱贫共建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帮扶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州科技局结合工作实际,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深入组织开展与帮扶村党支部党建共建活动,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深入开展党建共建。共同做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各项工作,促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每半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活动,至少进行一次思想工作交流;至少每年到联系帮扶村过1次组织生活、开展1次主题党日活动,或开展支部联谊活动,增进党员之间的友谊和感情;每年至少召开1次以上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共同研究解决帮扶村党支部困难和问题,共同提高帮扶村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是党员队伍互帮互带。定期深入共建村党支部开展调研帮扶活动,了解具体情况,分析贫困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切实加以解决。每名党员都要通过结对帮扶,深入联系群众进行经常性走访,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员群众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普及等工作;及时倾听党员利益诉求,汲取党员意见建议,并尽己所能提供帮助解决,充分调动群众凝心聚力求发展的合力和发展生产致富的积极性。
三是优势资源互通共享。准确把握帮扶村精准脱贫目标任务,详细了解帮扶村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科技需求,适时组织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专家深入帮扶村,通过“科技讲堂”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充分利用部门优势资源,与帮扶村党支部共建种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努力促进帮扶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使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四是锤炼优良作风品格。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帮助基层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帮扶村作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塑造优良作风的实践基地,把共建活动作为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平台,让机关单位党员干部作风在基层转变,形象在基层树立,切实提升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办公室)
黔东南州四举措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近年来,黔东南州把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谋划、政策引导、强化服务,聚焦脱贫攻坚、重大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着力补好短板做足长板,全州科技创新的水平、潜力、活力与成效得到有效提升与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抓政策落地。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以科技创新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近三年来,共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434项,获得补助资金19056万元。州级财政兑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遴选、专利申请等补助资金1405万元。组织15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涉及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金额1640万元,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减免410万元,不断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了企业内生动力。
抓创新主体。围绕“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目标,全面打造创新企业集群。目前,全州省级科技型企业备案入库1565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0家、省级科技型成长梯队遴选认定113家。科技型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
抓产学研用。近三年来,围绕产业、企业发展技术需求,先后组织科技型企业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优质资源,补足我州创新研发能力和人才团队短板。推动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药材、蓝莓、“凯里酸汤”和民族文化工艺品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511个项目成功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其中“黔东南州移动通信射频一体化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山地蓝莓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酸汤发酵技术及装备智能化研究及产业化”等部分成果已落地转化,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抓平台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开放合作,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双创”服务三大平台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创业平台79个。全州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创新发展科)
州科技局四举措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助力“千企改造”工程
以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为抓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照省级瞪羚企业、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遴选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筛选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纳入重点培育对象,一企一策制定培育计划。组织全州113家入选省级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的企业填报调查问卷,了解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及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县市开展企业“面对面”服务活动,宣传科技创新政策红利,为企业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出谋划策。一季度,全州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备案33家,累计达1517家;国家科技型企业评价入库7家;推荐省级瞪羚企业6家;征集省级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遴选重点培育对象49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57家。
深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动企业品牌创新及核心技术的研发。一是积极指导企业加大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挖掘。1-2月,全州专利授权295件,同比增长14.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8件,同比增长187.1%;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08件,同比增长11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达0.71件。二是积极深入企业宣传专利质押融资政策法规,推进银企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合作,拓宽融资渠道,指导剑河县绣之魂公司等2家企业专利质押融资预评估。三是全力抓好地理标志申报及产业化工作,积极推进“凯里酸汤”“黔东南小香鸡”地理标志申报工作。
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落实,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促进自主研发及技术引进。一是宣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深入工业规上企业开展研发费用归集及辅助账建账指导。2017年有R&D投入企业达110家,近40%的工业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鼓励符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的企业积极开展自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升到75%的优惠。二是宣传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税收优惠政策及创新券优惠政策。多次深入县市从技术合同拟定的规范性及登记流程等方面进行业务培训。一季度,技术合同登记完成6项,合同成交额完成583.2万元,同比增长87.3%,技术交易额完成579.2万元,同比增长152.9%。组织4家企业申请2018年贵州省第一期科技创新券,获券额补助资金75万元。
围绕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一是组织申报2018年第一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6项,申请资金7665万元,截止3月20日,获立项19项,立项资金980万元。二是积极组织指导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专业孵化器等2个创新创业平台成功申报并获立项建设,立项资金共计150万元。
(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科)
致力地理标志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民族品牌、壮大特色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持续提升已获保护地标的使用率,黔东南州知识产权系统四举措推进我州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积极统筹协调作用。以州人民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办公室为领导核心,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统筹各级各部门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二是广泛宣传,发挥地标产品品牌引领作用。利用多渠道加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培训会、“知识产权宣传周”“质量月”等宣传活动,增强地理标志保护意识,发挥地理标志品牌引领作用。
三深入开展调研,组织申报地理标志产业化项目。积极组织县市申报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项目,通过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推进已有地理标志的使用,提升产品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结合精准扶贫,推进地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将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将地理标志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形成地理标志产业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一步,黔东南将继续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调研、挖掘、培育申报工作,积极推进“黔东南小香鸡”“凯里酸汤”等地理标志的申报,实现“注册一件地标,创建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科技”力量
(知识产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