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情】
※从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黔东南州三举措推动省级科技项目实现翻番
※科技创新助力小蓝莓成就大产业
※发挥科技支持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从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州科技局高度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及全国、全省和全州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多举措全面从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党员政治理论水平、提升党性修养,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党员教育的推动力。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部署要求,党组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州科技局干部培养工作计划》《州科技局干部职工学习制度(试行)》《州科技局2018年干部职工学习计划》《州科技局党组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等;各党支部年初制定详细学习计划,明确每月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不断健全完善党员学习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等。通过层层落实抓党员教育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党员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党的理论、党性、政治和科技、知识产权知识学习教育,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作本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
创新方式载体,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一是整合资源讲党课。邀请州内理论专家为全局党员干部开展党课教育;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由党组班子成员结合实际为所联系党支部党员讲党课;切实抓好“支部讲堂”,坚持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动员普通党员轮流讲党课;抓好“第一书记”为帮扶村党支部党员讲党课。二是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党组中心组集中(扩大)学习会、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支部讲堂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和专题讨论;适时向党员干部发放学习资料汇编册、党章、党内法规等党的政治理论学习资料,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安排自学时间,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三是运用新媒体拓展学习渠道。充分利用“12371”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积极推送“微党课”、推荐学习资料;运用黔东南科技微信、局官方网站及时转载学习资料,不断拓展党员学习渠道,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四是丰富党员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州内外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党性教育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军史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抓好党员“家风”教育、道德讲堂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党员干部爱国主义情怀。
突出先锋示范,增强党员教育的引领力。根据《州科技局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百行动”工作方案》和《州科技局2018年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百行动”工作计划》要求,成立州科技局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帮扶村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活动,与帮扶村党支部共同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等;开展联村主题党日教育活动,进行党员思想交流,研究脱贫措施;党组班子成员带头到帮扶村开展蹲点调研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帮扶村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全面掌握了解帮扶村情况,帮助帮扶村制定具体的脱贫措施;积极邀请农技专家深入帮扶村开展支农服务,为贫困村提供技术支持;各党支部深入帮扶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全州大扶贫战略行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机关党员干部与帮扶村党员互帮互助,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办公室)
黔东南州三举措推动省级科技项目实现翻番
2018年以来,黔东南州科技局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把科技项目开发作为工作抓手,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工作重点,狠抓科技计划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建设。深入企业、园区开展调查研究,对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产业进行盘存摸底,组织项目培训,突出问题和需求导向,聚焦经济社会主战场,充实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建设。强化项目调度。紧扣我州苗侗民族医药、民族工艺品、传统民族食品(凯里酸汤)、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特色优势明显、资金支持力度大的项目进行针对性调度,重点筛选,重点推荐。强化项目服务。积极组织优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开展科技项目咨询服务,同步加强与省科技厅的汇报对接,强化跟踪指导,确保项目申报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项目立项率。
据统计,截止2018年8月26日,黔东南州共组织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凝练申报2019年度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0项,申请资金1.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4%、112.9%,全州科技项目申报资金实现“翻番”。通过项目的申报实施,对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脱贫攻坚发挥积极支撑作用。
(创新发展科)
科技创新助力小蓝莓成就大产业
蓝莓自麻江县引种成功以来,全州推广种植面积近20万亩,引种近20年来,科技创新始终是蓝莓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成为全州科技助力产业革命、脱贫攻坚生动实践之一。
驯化改良,泊来物种“蝶变”地标产品
1999年,黔东南州在麻江县率先引种美国蓝莓,自此揭开了全州蓝莓推广种植的“大幕”。试种中,采取引种驯化及品种筛选改良等技术,先后完成了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及国家林业基金项目攻关课题、示范项目等 ,自主成功攻克了蓝莓苗快繁技术和高效栽培技术, 筛选出适宜全州种植的蓝莓品种近20个。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蓝莓在黔东南州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硕果累累。麻江县连续两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中国南方蓝莓繁育及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被中国果菜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2015年“麻江蓝莓”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2016年“麻江蓝莓”地理标识保护产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论证,2018年凯里地区又获全国果酒创新战略联盟推荐认定为“中国蓝莓酒之乡”。
技术攻关,助力蓝莓种植“开枝散叶”
结合全州蓝莓产业发展实际技术需求,积极指导蓝莓项目凝练和申报工作,累计组织申报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9项,其中“蓝莓发酵酒及蓝莓主要功能性成分的产业化技术研究、集成及应用示范”“山地蓝莓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蓝莓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蓝莓种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等7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立项资金总额达5736万元,累计带动企业及科研院所投入研发经费17561万元,全州蓝莓产业累计申请专利12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项、实审专利31项、公开或在审专利 50 项。全州企业、科研院所围绕蓝莓产业技术创新形成的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个,获州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惠及了全州10多万亩蓝莓种植基地和10余家加工企业。
“双创”平台,构筑薄积厚发产业根基
2012年,州人民政府与贵州科学院签订了《蓝莓产业发展科技合作协议》,2013年又与省科技厅联合实施《黔东南蓝莓产业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全州也先后获批建设了贵州蓝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麻江蓝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贵州省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麻江蓝莓科普示范基地、蓝梦谷蓝莓星创天地和贵州省丹寨茅台蓝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平台等6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通过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解决了一系列制约蓝莓发展的关键技术、培养了一批蓝莓科技人才,有力支撑和推进了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众多企业和投资人云集黔东南建立种植基地和深加工产业,培育了以贵州凯缘春酒业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凯里市黔甬蓝莓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带动蓝莓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使蓝莓产业在黔东南州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把“小浆果”做成了大产业。
(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科)
发挥科技支持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黔东南州科技局认真落实省州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三穗精品水果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区、凯里水晶葡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丹寨贵山灵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岑巩文旦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32个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平台在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方面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绿色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条,促产品增值增收。
二是组织国家级 “蓝梦谷蓝莓星创天地” “黔粹传人众创空间”等6个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进以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为创新创业主体,集中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为一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设。
三是在黄平县谷陇镇、从江县加勉乡等4个极贫乡镇,实施“星创天地”科技项目。投入科技专项资金400万元。打造集科技示范、专家服务、网络电商、乡村超市、物流运输、乡村旅游为一体农村星创天地,建设区域统一品牌,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入驻创业,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大众参与建设、贫困户收益的方式,探索特色明显、长效稳定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机制,促进农业创新创业的低成本化、便利化和信息化,推动农业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是积极推进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侗民族工艺品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黔东南州苗侗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效促进州内外企业在苗侗民族工艺品设计、加工、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拓展我州民族工艺品市场,提升工艺技艺、创意设计和市场竞争力。建设贵州省中药材种子种苗工程研究中心、等苗侗医药创新平台。基地企业分别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基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水平。
五是组织362名选派到各县市的“三区”科技人才、127名州级科技特派员,500余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为农民群众提供“一对一”、“一带一”精准科技服务,通过创办、领办和协办企业、合作社,带动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等服务,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活动,积极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各类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10000余人次。
(农村社会发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