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州科技局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科技特派员选聘数全省第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全省第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省第三位;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增幅全省第四;科技金融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和零的突破;获国家机关事务管理等四部委颁发的“节约型机关”称号、州级数字化办公效能评估考核州直机关第二、政务公开和网站建设考核州直机关第二;3名科技系统干部分别荣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第二届“最美劳动者”、黔东南州“清廉家庭”。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力抓好机关党建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深化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召开年度全州科技工作会议,认真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先后召开19次党组会议、15次局务会议,讨论研究相关重点工作。二是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先后召开16次党组学习会议、5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会议、40次干部职工学习会议和5次专题宣讲会;全面引导党员切实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三是聚焦好干部标准,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年内完成晋升三级调研员推荐、科级干部转正、新进人员聘用等工作,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四是深入开展“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大走访活动,共走访群众397户,走访重点管理服务对象11人,走访企业320家(次);收集问题(线索)61条,均已全部办结。五是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进党建帮扶工作,局领导先后12次带队深入帮扶村开展调研,认真落实派驻干部各项工作补贴。捐赠9台办公电脑和3台打印机支持帮扶村乡村振兴工作。
(二)全力抓好年度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黔党发〔2021〕34号和黔府发〔2022〕7号文件精神,推动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实施方案》,与贵州大学签订《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 贵州大学科技合作协议》。二是制定《州科技局2022年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召开7次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改革工作。截至目前,3项改革任务均已完成。积极争取将黔东南州、从江县纳入贵州省高质量发展科技服务机制改革暨科技政策超市建设试点,指导剑河县实施改革试点“产学研用、产教融合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召开黔东南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科技统计调查培训会,举办黔东南州科技系统高质量发展工作培训班。2021年,全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为4.16亿元,较2020年增长16%;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33%,占比增幅为0.03%。四是全州累计登记技术合同401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6.29亿元,同比增长74.9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3%,同比提升0.82个百分点。五是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争取并选派388名国家级、省级和州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重点围绕粮食安全、农产品提质增效等加大技术攻关。六是持续深化“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累计走访企业381家,征集技术需求62项,收集10万元以上研发项目500余项。全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5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2家。兑现2019年—2021年32家高新技术企业补助资金160万元。组织对6家企业14个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项目进行技术鉴定,涉及研发费用1400余万元。分别与邮政储蓄银行、建设银行签订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累计支持我州科技型企业(农户)贷款2.81亿元。七是制定《黔东南州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积极争取2022年州级财政预算科技专项资金500万元。2022年度州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5项,立项资金242万元,撬动企业自筹等其他资金投入4000余万元。启动2023年度黔东南州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工作。组织申报2023年度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10项,申请资金达2.31亿元。2022年度获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53项,立项资金5480.6万元。八是黔东南州丹寨国春银饰众创空间获批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引入佛山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到黔东南州设立分支机构,注册成立新型研发机构“黔东南中发酸汤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引入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有限公司与黔东南高新区黔旭公司合作,共同组织实施“佛黔众创空间”建设项目,获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众创空间,支持项目建设资金260万元。九是启动全州科技人才“蓄水库”科技人才征集工作,共征集到208名科技人才入库,选派20名“科技特岗”到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落实“科技特岗”人才服务补助专项经费20万元。拨付2017-2018年度10名省级千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经费30万元。4人入选贵州省第六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柔性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69名科技人才到我州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相关业务25件。十是推动大湾区重点企业康佳集团与凯里市签订40亿元光伏玻璃项目投资协议。积极开展“请进来”招商19次,“走出去”招商3次,参加州党政领导招商引资活动4次,对接企业58家(次),招商引资落地项目11个,合同投资金额6.94亿元,到位资金1.98亿元。十一是多次赴省科技厅专题汇报黔东南高新区申创国家级高新区事宜,培育7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项,定向黔东南高新区发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指南,落实23万元资金支持高新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入高新区督导高质量发展专项检查、安全生产督促检查及生态环保问题自查工作等34次。
(三)全力抓好党风廉政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召开全州科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完成“三重一大”事项备案48项,主动接受派驻纪检监察组到会监督指导6次。二是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2个支部累计完成支委会26次、党员会议12次、党课8次、集中学习28次,过政治生日8次,召开组织生活会2次、民主评议党员2次,开展谈心交心活动91人次、政治家访30人次。三是扎实开展“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年各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和整治工作方案。持续依托州科技局门户网站、举报信箱等渠道,广泛听取企业、群众和基层意见建议,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常态化开展纪律教育。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坚持廉政提醒谈话。今年以来,共开展警示教育会议10次、干部提醒谈话11次170余人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纪意识、规矩意识,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五是加强制度建设。修改完善《州科技局党组工作规则》《州科技局工作规则》《州科技局信息考评办法》《州科技局工会慰问制度(试行)》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四)全力抓好其他各项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召开党组会议研究意识形态工作3次,建立健全网站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站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持续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实现全州16家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有效营造意识形态阵地氛围。二是认真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月和微信失泄密保密警示宣传教育活动,先后召开9次党组会议、局务会议、干部职工学习会议和专题会议等传达学习保密相关会议文件精神;组织干部职工签订保密承诺书、参与保密知识竞答活动等。三是印发《州科技局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30余次,举办法治专题讲座2次。累计完成合法性审查材料100余份,录入“贵州省司法云平台”规范性文件备案3份。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先后召开11次干部职工学习会议,4次消防安全培训演练和1次安全生产专题课,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和州重点文件、会议精神等。五是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多次召开干部职工学习会议传达疫情防控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开展节假日疫情防控提醒谈话4次80余人次。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实现在职干部、适龄家属以及退休干部疫苗接种率100%。六是利用三八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科技活动周和综治(平安建设)宣传月等节日,深入开展民族宗教、国家安全、扫黑除恶、禁毒以及反邪教等宣传。
二、存在问题
2022年,全州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创新推进机关党建工作方面思路不多;受工业基础薄弱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R&D相关指标提升难度大;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不高,全州高企认定率较低;州内企业现有科技奖及可转化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较少,导致省级科技奖项目申报也较少等。
三、2023年工作打算
(一)全面强化科技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党组抓党建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和专题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好“三会一课”、政治生日、政治家访等制度执行,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全州科技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抓好争资争项工作落实。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黔党发〔2021〕34号、黔府发〔2022〕7号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若干措施》,建立工作台账,按五定工作表定期抓好工作调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三)抓好创新政策实效评估。抓好《黔东南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任务落实,认真做好《黔东南州科技人才“蓄水库”建设管理使用办法(试行)》《黔东南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改革政策实效评估工作,切实提高政策支撑创新高质量发展效应。
(四)抓好科技项目实施管理。组织开展好2023年度州级科技计划(非自筹)项目立项工作。围绕重点产业和州委州政府明确的重点工作,广泛征集技术需求,立项实施一批州级计划项目,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指导各县市谋划编制更多高质量项目,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五)抓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持续推进“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加强与工信、统计、税务等部门联动,摸清全州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多方面挖掘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开展企业走访和服务,强化政策宣传,培育企业研发费用归集习惯,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继续深化与邮储银行、建设银行的科技金融合作,推动县级科技部门和银行健全沟通机制,推动科技金融产品惠及更多科技型企业。
(六)抓好重点领域科技支撑。推动《黔东南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各项工作落实,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加强种业创新、单产提升、良种配良法等关键技术研究,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服务管理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生态环境、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人口老龄化、疫情防控等强化技术攻关,助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七)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农业十二大产业、工业十大产业和服务业十大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强化已申报项目跟踪对接,积极争取省级项目立项支持,着力通过项目实施引进转化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推动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立项实施一批州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现有州级成果转化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确保项目实施取得应有成效。
(八)抓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盘活现有创业孵化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或到贵州科学城建设异地研发机构,不断拓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对接的深度与广度,努力在合作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科技要素集成上取得新的突破;推动黎平县与佛山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九)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开发面向产业技术需求的前沿技术,以产业需求引领创新,从源头上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加强贵州省科技创新型人才、“十百千”人才、贵州杰出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积极争取获得立项支持;对带项目和团队来我州创新创业的人员给予大力扶持。严格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行政许可。举办好2023年科技活动周,大力营造创新环境氛围,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十)抓好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继续做好与佛山市科技协作对接工作,抓实《佛山市科学技术局 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十四五”时期东西部科技协作协议》各项工作落地,积极争取佛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黔东南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帮助产业和企业开展定向委托研发,支持大湾区科技成果到黔东南州转化,助力产业升级发展。不断加强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专家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十一)抓好黔东南高新区建设。坚持把高新区工作摆在日常工作重要位置,深入抓好《州委 州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督促高新区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完善园区授权事项清单,加快园区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能力建设,启动国家级高新区申创工作,强化首位产业发展,开展科技招商工作,推动园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优化园区空间结构,促进园区做大做强;继续督促高新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