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

来源: 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2-20 15:24

    2023年以来,黔东南州科技局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实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及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要求,抢抓“桥头堡”政策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州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增速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全省第一;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增速全省第二;科技特派员选聘数全省第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全省第三;技术合同首次突破30亿元;州级数字化办公效能评估考核州直机关第二;政务公开和网站建设考核州直机关第三;“科技领创.三员争先”党建品牌获州直机关工委批准;3名干部分别荣获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贵州省第八届科普工作先进个人、首届贵州科技节工作先进个人、黔东南州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先进个人;1名干部家庭入围黔东南州2023年度清廉家庭;获2023年度州直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工作一等奖。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领导重学习促科技创新队伍能力提升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州科技局党组2023年工作要点》,召开全州科技工作会议、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议,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在科技部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坚持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纳入《州科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3年度学习计划》《州科技局2023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学习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三是严格落实主题教育工作要求。及时安排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学习计划和专题调研方案等。结合“四下基层”工作要求,各班子成员深入县市、企业等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6篇。认真检视存在问题,建立台账,提出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有序推进整改整治工作,确保主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取得实效。班子及成员共检视出问题61个(含专项1个),已全部整改完毕。6篇信息被州委主题教育办简报、情况反馈采用,其中1篇被黔东南日报第一版刊登,多次得到省、州指导组的肯定,先后有多家单位到我局开展交流。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印发《州科技局党组2023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等文件,认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及党组织书记“双清单”责任落实,开展“双报到”服务社区志愿活动4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显现。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培养使用,选派2名干部分别参加贵州省委党校第7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州委党校中青班学习;向省科技厅、贵州科学院争取3名干部到黔东南州挂职,充实我州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力量。推荐1名干部到州委班跟班学习,提升年轻干部综合能力素质。

(二)强教育转作风促科技创新系统意识增强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党性锻炼。坚决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管党责任,制定印发《州科学技术局党组2023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要点》等文件,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二是强化作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会议审批、公务接待办法等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开展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强化正反面典型教育,常态化开展“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大走访活动,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2023年以来共走访群众119户、企业176家(次),收集问题(线索)14条,并办结完毕。是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召开2023年全州科技工作暨科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筑牢科技系统党员干部思想防线。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年共开展警示教育9次,通报反面典型案例75个,开展预防提醒谈话125人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理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后勤接待等制度,严格预决算制度执行及办公用品审批、使用等程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强化科技业务监管。严格执行《黔东南州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事前监督、事中督促、事后跟踪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科技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抓好驻村帮扶。选派2名骨人员分别到剑河县岑松镇南岑村、上岩寨村驻村,帮扶结对村打印机3台、经费2000元,邀请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文晓鹏教授等专家到村实地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培训7场,协调解决村级饮水、道路等各类项目9个。

(三)强认识实履职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一是认真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调整充实州科技局全面依法治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巩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牵头统筹、科室分工配合的工作格局;深入贯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制定《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和《2023年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切实推进法治建设工作;结合“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利用三八妇女节、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普法活动,同时充分运用局网站、“黔东南科技”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转载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依法全面履行政府部门职能,严格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领域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加强科技网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网站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站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严防各种涉政类错误表述引发舆论关注,重点围绕传播错误思潮和观点言论、网上政治谣言和有害信息、网上重大舆情炒作风险、科技领域网络直播乱象等,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严格QQ、微信等社交媒体规范管理、文件传输、信息发布,自觉规范线上线下言行。2023年,整改转办的涉政类政务信息问题监测线索103条、排查整改局宣传栏和标语等问题4个,未发现发布谣言、不当言论等有害意识形态信息。三是抓好安全稳定严格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强化保密相关文件规定及制度学习,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升保密意识;明确专人负责机要保密工作,落实保密工作要求,确保信息安全;统筹开展各项国家安全工作。利用贵州省“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团”乡村服务活动等契机,加大生产安全宣传。

此外,全力抓好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宗教事务、关心下一代、禁毒、双拥、工会、妇联、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年度内未涉及巡视巡察、环保督察、审计等整改工作。

(四)强统筹勤调度促科技创新建设成果频现

1.抓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联合州教育局印发《黔东南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施方案》,推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积极抓好已申报项目立项支持,获得2023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88项,同比增长66.04%,立项资金5737万元;组织州内创新主体申报2024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7项,申请资金1.41亿元;组织实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49项,补助资金260万元。指导52家企业获得省级研发补助1850万元;兑现64家企业奖补资金276.06万元。

2.抓好重点指标数据提升。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52家,新认定数全省排名第3位,同比增长126.09%,在库高新技术企业91家,同比增长75%;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43家,入库数创历史新高,全省排名第3位。2022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4.32亿元,较上年增长3.85%。全州R&D人员3189人,较上年增长13.33%。全州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预计达4家,同比增长33.3%,增速全省排名第2位。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82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1.28亿元,同比增长16.1%。

3.抓好创新成果转化。持续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近5年先后引进转化实施科技成果项目88项,资金6339万元。致力推动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近三年累计完成制种面积10万余亩,生产水稻种子2.4万吨,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油茶新品种选育及早实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成果白市4号等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单位面积鲜果产量、产油量分别达到459.21kg和27.55kg,分别提高232.11%和231.93%,亩产值达2755元,是常规栽培区的3.3倍,每亩直接增收1925元;引进蛋鸭配套“国绍1号”技术成果,建成年产鸭蛋3000吨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实现年收2万元以上“气密封微动开关”成果应用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全州首个“国”字号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力丰88”实现量产推广应用。   

4.抓好科技人才引育以2021年建成的全州科技人才“蓄水库”为载体,新增广东省农科院等74名博士及高级职称人才入库,总数达282人,并从中选派20名专家作为“科技特岗”人员到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企业共同申报项目23个、制定各类标准11项、发表论文8篇,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引进中国林科院等56人到我州创新创业,在储能电池、油茶等领域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邀请中国工程院5名院士到我州指导科技创新,为杂稻制种、香猪、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撑;18人获批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入选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50%。选派国家、省、州科技特派员378人赴基层开展科技服务,选派数量全省排名第2,采取自主自愿、抱团整合的方式,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推进建立省级科技特派员试验示范基地116个,投入示范经费792.57万元,撬动企业配套经费1651.17万元,科技人才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成效明显。   

5.抓好科技对外合作。深化粤黔科技合作,建成“佛黔众创空间”“佛山·黎平东西部协作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黎平县分中心”等3个创新平台;推进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黔东南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分中心)建设;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院所签订东西部科技协作协议,推动“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应用与示范”等东部科技成果在我州落地转化促进特色产业加速发展。科技招商引资签订产业合作协议4个,项目总投资额8.2亿元。

6.抓好科技金融工作。2023年不断深化与金融部门的惠企合作,推动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6.14亿元,同比增长118.5%,惠及近90家科技型企业,其中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成果转化贷”700万元及贷款奖补70万元,系全省首家享受赋权职务成果转化省级科技计划同步奖补及备案政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7.抓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矿产资源选冶攻关行动方面,重点围绕重晶石、石英砂等优势矿种资源着力在精准探矿配矿、精细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提质上下功夫,实现“富矿精开”。通过实施“贵州重晶石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初步建立重晶石矿成矿模式2个、勘查模型1个、研发数字化勘查系统软件1套;实施“重晶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突破重晶石黑矿净化除杂技术农业领域方面,《黔东南州道地中药材博落回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项,获立项资金1996万元。生态文明领域方面,“湿法磷酸活化生物质固废制高端活性炭及工业化应用技术研究”等2项研究获省级立项支持179万元。探索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综合技术攻关,以期低成本、高效率实现鱼洞河流域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其他领域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组织“人肽基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H在肝癌早期诊断及其预后中的应用研究”等8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获立项支持434万元。

8.抓好“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推进。向农业科技要产能方面。着力抓好良田建设、良种保护繁育和推广、良法应用及良机配套。完成全州1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和州级审查。初步建成以州农业科学院为主、各类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为辅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岑巩县智能化育秧中心。成立农机服务组织282家,实现全州210个涉农乡镇全覆盖。向工业科技要产能方面。实施“千企改造”项目65个,支持52家规上工业企业获得省级研发奖补和扶持资金1850万元;推荐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台江鲁控等4家企业获省级工业信息化节能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支持1600万元向旅游科技要产能方面。实现5G信号在全州3A级以上景区重点区域连续覆盖;18家4A级以上景区均新增建设3路AI客流分析摄像头。完成黔东南州VR手绘电子地图制作,全州73家A级旅游景区手绘电子地图已接入“一码游贵州”平台,实现景区线上全景游览。“村超、村BA文旅体融合5G+智慧旅游试点项目”入选全国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全州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5.82亿元,同比增长37.01%;向建筑科技要产能方面。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理念,全面促进绿色建筑的创建,建成绿色建筑156.21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82%。实施装配式建筑27.3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24.3%。向数字科技要产能方面。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大数据融合标杆项目培育对象8个、融合示范项目培育对象48个、融合带动企业培育对象75户。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企业梯队,全州培育数字经济领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组织大数据领域6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二、存在问题

一年来,全州科技创新工作虽取得明显成效,但离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及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支出增长乏力。我州工业支撑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工业门类偏少,大型科技型企业匮乏,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量均在全省排名挂末,亿元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足15%。二是研发创新平台缺乏。尽管我州各类创新平台数量过百但建设成效较为低迷,且迄今没有省级实验室,创新平台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效果不明显。三是人才服务创新发展不足。人才结构不优(高校及科研院所硕博人才占比远低于周边市州)、流失过快、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偏少(十百层次人才数为零)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三、下步工作打算

2024年,黔东南州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两大行动”,狠抓“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以科技力量赋能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党组抓党建各项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好三会一课、政治生日、政治家访等制度执行,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全州科技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分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强化对天能集团贵州公司、贵州麒臻公司、贵州黔玻永太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扶持,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力争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同比提升。持续深化科技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互动合作,探索建立“科技金融特派员”制度,继续扩大“成果转化贷”政策影响,力争惠及更多创新型主体,“撬动”企业科技创新动能。2024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三是进一步强化产业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两大行动”,聚焦“5+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重点突破重晶石、石英砂等优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强化赤泥、钡渣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推进重点领域及其配套技术突破。强化现有平台提质增效,力争实现省级实验室零突破,加大玻璃、钡盐、酸汤等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力度,建成黔东南酸系食品(酸性调味料产品)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立足我州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结合我州农业大州的州情实际,围绕种质资源创新、“宜机化”研究、精品水果单产提升和病虫害防治、民族医药及民族工艺品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攻关,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产业优势向技术优势蜕变。

四是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聚焦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再生资源循环材料、民族特色食品、民族医药等重点产业深化与中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等深化产学研合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引进一批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到我州落地转化,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形成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提质增效科技支撑,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五是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继续做大做强全州科技人才“蓄水库”,加大省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年内争取新增省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0人以上,柔性引进不少于50人到我州开展创新创业,力争2024年底入库博士及副高级职称人才总数突破300人,推动实现科技人才队伍“量质提升”。

六是进一步强化对外科技合作。用好用足省政府与广东等省政府签署协议及“桥头堡”“科技入黔”“院士贵州行”等政策措施,建立广东省科技创新支持“桥头堡”建设任务清单,推动与佛山市、赣州市等开展跨区域科技协作,深化企业与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黔东南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分中心)建设,助推黔东南州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