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州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贯彻落实州委“五个坚持”决策部署,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努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州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政治建设,筑牢信仰根基
一是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年度党组工作要点、党建工作要点,对全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切实推动工作落实。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年内共召开党组会35次、局务会32次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向州委、州政府请示报告工作34次。二是坚持强化理论武装。制定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度学习计划,全年完成集中学习7次、专题研讨6次,学用转化成效明显,班子成员领题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6个。三是坚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规范,全年基层党组织共召开支委会26次、党员大会11次、集中学习及主题党日29次、讲党课7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注重年轻干部教育、监督和培养,年内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名,安置年轻军转干部1名,提拔年轻干部11人,晋升专业技术岗位年轻干部6人,切实推动年轻干部作用发挥。二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四强”党支部建设,及时补选局党总支部和局党支部缺额支委2名,交流1名专职党务干部到业务岗位上锻炼,调整充实2名党务力量。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及程序,批准转正预备党员1名、吸收预备党员1名,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探索在业务科室设立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助融员”岗位,明确“助融员”3人,推出“一张清单、二项制度、三大行动”工作举措,切实破解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难题。
(三)强化作风建设,筑牢廉洁防线
一是加强学习增强纪律意识。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强化对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党规学习,6次专题研究部署党纪学习教育工作,组织召开专题党课、专题研讨、警示教育等会议37次,扎实推动党员干部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二是以案说法强化警示教育。开展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组织党员干部到剑河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警钟长鸣、引以为戒。全年共开展警示教育29次,观看警示教育片21个,通报反面典型案例276个,累计受教育达645人次;常态化开展节前提醒谈话10次,约谈提醒248人次。三是廉洁履职管好科技项目。认真履行科技业务监督主体责任,强化对科技项目跟踪管理,建立健全科技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确保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符合有关规定。督促指导各县(市)加强各级科技项目、研发资金管理服务,实时跟踪监督。四是健全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出台《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政府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试行)》《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内部控制制度(试行)》,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公务接待、车辆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四)强化职责履行,提升科技水平
一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成“黔东南州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成2024年州级改革任务销号。扎实推动从江县“基层科技改革试点”和剑河县“产学研用、产教融合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提升两县科技水平。二是强化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及管理。立项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86项、立项资金3793.95万元,其中获中央引导地方发展资金7项、资金2020万元,立项资金和立项数均创历史新高,获州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组织立项2024年州级科技计划项目47项;首次创新设立“临床专项”“气象专项”,立项项目19个;立项“桥头堡”专项项目2个。三是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及服务。常态开展企业走访辅导,建立研发活动服务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荐入库培育4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1家。兑现55家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奖励补助资金189.71万元;兑现38家高新技术企业补助资金190万元和2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补助资金11万元。四是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紧跟省科技厅关于科技创新平台优化重组的改革步伐,获批立项建设6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贵州省全省重点实验室2个。建成黔东南州玻璃重点实验室、黔东南州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是强化科技人才培育使用。选派452名国家、省、州三级科技特派员赴16县(市)开展服务,建成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63个。组织企业申报“科技副职”“科技专员”等人才项目21项和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项,获批“科技专员”人才项目14个,排全省第二位。优化外国人来华许可审批流程,审批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业务23件。六是深化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深化科技合作加快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先后建成黔东南州碳基材料研究院、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建成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黔东南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分中心)。狠抓“科技入黔”引进技术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助力经济发展,签订产业合作协议3项,项目总投资额2.6亿元。七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成黔东南州科创文创园。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小组第三名。成功举办科技成果校企对接会,邀请3位专家到现场开展主题分享,吸引41家企业60余人次参加活动,现场达成科技成果转化签约3项。九是协同推进各领域科技创新工作。着力提升全民科技素质,“苗族独特灸法-艾纳香灸”“舌尖上的毒菇”科普微视频获推荐入围国赛。深化推动科技金融工作,深化与金融机构密切协作,与中国银行凯里分行、贵阳银行黔东南分行签订《科技金融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联动金融机构协力开展科技金融工作,为科技型企业累计放贷资金达14.8亿元。不断加快技术经理(经纪)人培养。3个项目分别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为我州十年来首次获得。
(五)强化协同推进,推进部门建设
一是落实保密工作责任。修订完善局保密工作制度,加强干部职工特别是2024年新入职干部的保密培训及警示教育,组织签订2024年保密承诺书。二是落实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加强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格信息公开“三审三校”制度,切实加强局部门网站、“黔东南科技”微信公众号、工作群、工作邮箱及宣传栏等管理工作。三是落实信息宣传及网站管理责任。完成局办公室走廊宣传栏建设。加强科技信息工作统筹和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管理,网站更新418条次,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达285期(总计856期),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均为“合格”等次。四是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责任。明确专人按规定对上会材料进行合法性审查,共审查文件80余份。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法律法规20余次,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法》普法直播。五是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及时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干部职工安全意识。加大局机关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节假日前安排专人检查办公场所及食堂安全。此外,认真落实统一战线、驻村帮扶、国家安全、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政务服务、民族宗教、建议提案办理、节能降耗、局机关后勤保障、平安建设、离退休、工会、妇联等各项工作责任。
二、下步打算
2025年,州科技局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全州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自身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提升干部理论水平,强化学用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业务水平提升。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简文件会议,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规模,提高文件和会议质量。进一步健全考勤、公车管理等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执行,使部门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党建责任落实。切实抓好机关党建主体责任落实,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机关党建全过程,始终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水平。以模范机关建设和创建“四强”党支部为目标,持续用力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持续增强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着力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工作上发力,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张清单、二项制度、三大行动”工作举措。聚焦全州主战略主定位,强化党建品牌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全州科技创新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纳入局党组工作要点进行部署安排,制印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建工作要点,细化工作清单,压实局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党组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强化正风肃纪反腐,加强党纪法规学习教育,用好反面典型案例,持续开展警示教育。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等廉政风险排查防范工作。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推动科技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四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根据中央、省、州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持续抓好科技体制改革相关工作。制定《黔东南州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州级基础研究计划中,探索开展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出台《黔东南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办法》。
五是进一步深化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开展科技型企业走访服务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多方面挖掘有创新潜力的企业,不断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认真落实州级奖补政策,加强与工信、统计、税务等部门联动,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扣等优惠政策落实,激励更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
六是进一步深化产业科技支撑。聚焦“富矿精开”、民族特色食品、中药民族药等领域布局优化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技术集成研发与示范作用,推动技术成果带动产业创新。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进技术需求征集,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的凝练,加大科技项目储备,积极为下年科技项目申报打基础。
七是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抓好国家和省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落地落实,进一步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从科研到市场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成果普查力度,推动建立科技成果清单和技术需求清单,大力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活动,畅通企业、人才、技术供需渠道,打通形成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最后一公里”。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黔东南州科创文创园培育力度,推动设立州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孵化培育一批科技成果应用创业实体。积极组织申报和争取立项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通过引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赋能产业发展。加快技术经理人(经纪人)培养,抓好科技金融工作,组织做好省级科技奖申报推荐工作。
八是进一步深化科技对外合作。大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东西部科技协作,深入推进“科技入黔”,广泛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桥头堡”政策优势,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对接的力度。依托黔东南州独特的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对外科技合作,通过合作共建科技服务平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形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外部科技资源的高效集聚,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带动效应。鼓励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研发,促进科技成果在产业化环节的有效转化应用,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科技竞争力,为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九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人才引育。围绕我州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组织州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平台、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以产业为载体加强与省内外高校推进产学研用科技合作,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副职、科技专员,充分利用省级人才专家资源服务我州产业技术创新。强化服务科技人才,用心用情保障专家人才在黔东南工作和生活,激发服务热情,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充分利用州外人才资源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提升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