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站 | 贵州省政府网站| 无障碍| 关怀版
个人中心
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技信息
黔东南科技信息2018年第10期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第10期


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办公室2018年9月28日

【科技要情】

※厉害了,黔东南州“凯里酸汤”产业首个省级研发平台获批

建设

※黔东南州科技局“督导结合、双向发力”为科技创新工作再

添动力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州科技局三举措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厉害了,黔东南州“凯里酸汤”产业首个省级研发平台获批建设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决策部署,黔东南把“凯里酸汤”作为扶贫的攻坚产业之一来抓,由于该产业面临生产企业的“多、小、散”,产品不稳定、口味不纯正和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诸多问题,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全面审视“凯里酸汤”产业发展,先后成立了黔东南州“凯里酸汤”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黔东南州“凯里酸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发展协会,聘请了华南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18所高校、科研院所34位专家,采取“双统一、一共享”的模式,重点通过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社会各类科技资源,解决“凯里酸汤”产业“卡脖子”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性技术问题,提升酸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积极向省科技厅努力争取,贵州省传统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落户黔东南,这是对我州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该中心是由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亮欢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建设。这个研发平台的成功组建,标志着黔东南州在传统发酵食品,尤其是酸食产品发酵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奠定了黔东南州作为全省传统发酵食品生产技术重要研发中心的地位,对进一步加快全州酸汤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下步,黔东南州将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要求,加强组织管理,注重能力提升,努力树立发挥工程研究中心对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作用的典型示范。

(创新发展科)

黔东南州科技局“督导结合、双向发力”为科技创新工作再添动力

为进一步强化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全州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黔东南州科技局主动作为、认真谋划,以实施“督导结合、双向发力”机制作为推进科技创新指标提速进位的关键举措。

强化考核,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以同步小康监测指标之一的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统领,以县市为单位,在2017年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科技创新指标考核体系,突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考核全部以科技创新指标实现程度结果数据为基础,剔除了对常规制度、机制资料的目标考核,切实减轻县市考核负担,化解了年终突击考核和考核不透明的顽疾,使县市有限的人财物力全部投入到全州脱贫攻坚主战场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去。

督导结合,增强考核对象责任主体意识。一是严格落实“定期通报”制度,加强科技创新指标进行定期通报工作,并抄送县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提升通报的层次和执行力。二是每月召开一次由分管理领导主持的科技指标运行情况调度会,由科室负责人对当月全州及各县市科技创新指标实现情况进行汇报,对工作滞后县市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对策。三是按局领导分片、科室负责人包县,建立包保帮扶责任制,由包保责任人全面指导在包保县市科技创新工作。

双向发力,促进科技创新指标节节升高。加强州县两终科技部门互相协同配合,通过双向发力精准出击,不断刷新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截止目前,省级科技型成长梯队企业达120余家,新增量和总量居均全省第三位,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量创记录达到2位数,省级科技型企业培育数近300家,暂居全省第二位,1-7月专利受权1036件,同比59.6%,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达80.8%,技术登记合同登记量达360余项同比增长28.49%、技术交易额近8亿元同比增长35.32%,80余家科技型企业获创新减税政策优惠,同比增长360%,加计扣除金额近0.6亿元,同比增长256%。

(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科)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黔东南州积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2018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

一是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建设。1—7月,我州完成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368项,合同成交总金额78459.82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78268.22万元,技术开发合同12项,合同成交金额16867.60万元,技术交易额16867.60万元;技术咨询合同289项,合同成交金额46868.83万元,技术交易额46791.23万元;技术服务合同67项,合同成交金额14723.4万元,技术交易额14609.4万元,有力的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合同的认定登记。

二是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建设“凯里酸汤”企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贵州省蓝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贵州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贵州省草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施秉太子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8年获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11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6家。

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建设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3个,国家、省级众创空间4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2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大学科技园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7个。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全州大众创业、企业孵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承载能力。

四是实施科技专项促进成果转化。2018年围绕重点产业、行业、区域,实施《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6785”与机械化技术集成及应用》《复方大蒜提取物制剂和新型饲养装置在三穗鸭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中药材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0个,示范面积1.6万亩。

五是加强人才支撑服务成果转化。积极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通过院士工作站、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吸引了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等省内外专家到我州开展科技活动。成立“凯里酸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集了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等18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34位专家为委员会成员,促成了州内酸食企业分别与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大学、邵阳学院等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组织1000余名“三区”科技人才、州县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通过科技特派员平台聚集了中国农科院、宁夏贺兰、贵州大学等省内外各级科技特派员到我州基层一线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推广,2018年科技人才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1000余人次。

(农村社会发展科)

州科技局三举措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州科技局按照支持创新主体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州重点发展的大健康产业、大数据产业、农文旅产业等领域,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聚集创新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研发能力。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州内300余家科技型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江南大学、邵阳学院、贵州大学等100余家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成技术交易784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4.63亿元,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止8月底,黔东南州共组织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凝练申报2019年度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0项,申请资金1.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4%、112.9%,全州科技项目申报资金实现“翻番”。通过项目的申报实施,对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脱贫攻坚发挥积极支撑作用。 

三是细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围绕苗侗民族医药、民族工艺品、精品水果、传统民族食品(凯里酸汤)、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2017年以来共立项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2项,立项资金8179万元,其中太子参“施太1号”新品种繁育与示范等16项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有力助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州科技情报研究所)